欢迎光临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长城文化 >> 齐长城文化

齐长城研究历史与保护现状及莱芜段特点(上)

李继生

编者按:此篇用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实概述国家领导人、地方政府与文物工作者对齐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评价和对落实保护措施的极大关注。建国后,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取得了保护与管理的丰硕成果。但至今仍有人我行我素,不断向这座具有多重金字招牌的古建筑遗址蚕食着, 这与我市竭尽全力创造的“八大之最”形成鲜明对比,望读者见其文而惊其心、动其魄,加入志愿保护行列,把这份历经九死一生而残存的遗址“完整地留给子孙”,无愧于 2500 多年前千千万万个为之献身的血肉之躯,无愧于列祖列宗!

齐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滥觞,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争霸天下的产物,为倾国之力修建的军事巨防和战略进攻工程,堪称为一部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先秦古代战争史。它西起古济水之畔的今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之北,沿泰沂山区分水岭犹如东方苍龙,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上,直达今黄岛开发区的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史称“长城巨防”,真乃“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它既是齐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保障和军事斗争的产物,也是传统兵学的具体实践。姜姓神农炎帝和东夷人九黎族部落联盟首领——蚩尤大将军曾在营丘建都,太公吕望继承姜姓,因佐武王灭商有功而被封于此建国,并著《六韬》(俗称《太公兵法》)。继之是齐桓公于周庄王十二年(前 685 年)登基,任管仲为相卿,承袭《太公兵法》,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以匡天下”,遂成霸主。但其国土除南方为泰沂山区横贯东西之外,其它皆为河海环围,虽具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其疆域不过“方五百里”,而内陆平原狭窄,无纵深后卫,且鲁国、晋国尚处于强盛之时,敌方一旦突破山水之防即长驱直入,兵临城下。齐必运用东夷族三皇五帝时期积累的联盟、融合、争斗、攻守之丰富经验与法宝而捍卫霸主地位。至春秋晚期和战国中齐威王时,在这种培育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沃壤中,又恰遇诸国争伐称雄的时代,便又孕育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就是齐国为什么首先筑长城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泰山两侧是齐鲁接壤地带,是南北战争与会盟的通道。特别是在齐之西南部,济水与泰山之间构成依河临山之险的窄长地域,是中原各国交战要道,也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所以,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西段土筑城障,以防鲁、晋、卫诸国及其联盟。春秋以车战为主,平地可长驱直入,而山地则车马难行。此“防门”之土城把济水与泰沂天堑连在一起。最早当在周宣王即位,“能建国亲诸侯”,七年(前 821年)派樊侯仲山甫酬姻亲勋劳而增齐之防卫,即“徂齐”、“城齐”(起筑长城), 故后来管仲数言 “长城”;最迟至春秋中后期齐顷公、齐灵公因晋强齐弱时所修。齐灵公七年前(575 年)晋历公与楚王战于鄢陵(在郑国东南方,今河南),射中共王眼睛,楚败,晋因此而强,欲求霸。 至晋悼公于公元前 572 年立,修旧日功业,实施 “九合诸侯”的德惠政策而积蓄力量。但至公元前558年悼公亡而立平公时,他便于元年(前557 年)伐齐。 据《左传》襄公十六年(即齐灵公二十五年,前 557 年)载,齐灵公 “堑防门而守之,广里”。“防”就是齐长城最西段的夯筑长城, “防门”就是长城关门,即说齐灵公按照城外修护防壕沟的传统,在关门外挖了宽达一里的壕沟据守,是城与壕沟的结合。但齐灵公未守住,退至华不注山(今济南市天桥区华山)。晋军围山三圈,灵公逃回临淄,晋军追入廓城,焚烧虏夺而去。《左传》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十月,晋平公会诸侯联军又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 齐灵公“登巫山(今孝里镇孝堂山)以望晋军”、“畏其众,乃脱归”,齐军大败。战国时齐军已将此之“国门”南推,故此门必筑于春秋或西周。

齐长城东段应在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所筑,以防吴越。吴王夫差时,国势渐强。八年(前 488 年)会鲁君,九年伐鲁,十年北上宋鲁之间,十一年率军从海上伐齐,十二年又伐齐,发生了著名的 “艾陵之战”,齐大败。继之,夫差自杀,越王勾践称霸。《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兵横行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二十三年(前 473 年)灭吴,第二年将国都北徙琅琊(今胶南市东南)。鉴于此,为防吴越从东南方海陆进攻,必修筑长城,最晚当在齐威王初期灭莒之前。至于中段山岭谷地的关隘也应与西段土筑同期筑之;山岭区域应是战国中晚期威王、宣王既为重振霸权的需要,又要防止强楚北上的威胁而将山险连为一体。顾炎武《日知录》:“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抄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筑。”尔后,齐宣王、湣王又对整座长城加以补建、整修。故《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竹书纪年》:“梁惠王二十年(前329 年),齐威王筑防以为长城。”《楚世家》正义引《齐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至此,齐长城至少历 260年方大功告成;若从周宣王七年计之,则历520 多年。由此可知,工程之浩大,时间之长久,构筑之艰巨,为早期筑城史所罕见。它不仅是“中国长城之父”,也是世界之最。它比欧州人于公元前 457 年在庇犹斯半岛所见仅有79 公里的雅典壁垒护墙至少早100年,比罗马人所建哈德良长城更是早 400多年。所以,齐长城为巩固齐之国防与保卫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其由一个“方五百里”的小国而发展为《史记·苏秦列传》所言“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战如雷电,解如风雨”的濒海泱泱大国。《战国策·秦策》:“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笔者因多次踏察齐长城,在沿途捡到不少地表文物,并调查了有关出土信息,具有一定的断代参考价值:在长清西段陡岭子和马山西北的杜家寨城堡内,均发现商周时期的灰陶豆柄、罐和春秋战国时的筒瓦、盆底、豆盘、瓮口等灰陶残片;在肥城复线上有春秋晚期夹砂灰陶片;在泰山极顶之北的长城岭上存有大量春秋战国至秦汉时灰陶器皿、板瓦、筒瓦、瓦当等;在莱芜天门关下的独路村曾发掘出一大捆齐刀币;在黄石关西崖半圆形城堡内存有春秋战国至秦汉瓦砾;在锦阳关北小寨村出土齐国界石和齐刀币;在临朐主线与嵩山复线发现大量战国遗迹遗物,出土很多齐刀币、铜戈、剑、矛、簇及夹砂陶器;在沂山之阳的泰薄顶巨石缝隙中有战国灰陶罐、盘大残片;在沂水发现春秋战国灰陶片;安丘七支箭村民在城址上种地,刨出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器接头;在诸城马山北坡城址内,修公路时出土春秋末或战国早期刻图石;清咸丰七年(1857 年),在胶州灵山卫齐长城下出土战国时的三件标准量器“左关”、“陈纯釜”、“子和子崟”;清光绪年间在长城脚下出土了春秋晚期齐景公时或战国时齐之“荆公孙敦” 青铜器。

齐长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遂之荒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公元前 215 年东巡时所立《碣石刻石》)“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刚刚统一)泰平。堕坏城郭(拆除关东旧城),决通川防(挖通河川堤防),夷去险阻。”但齐长城的命运到底怎样?这必引起后人的极大关注与考察研究。

建国后,史学家、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曾对全程重点段落进行实地考察,自西至于家河入海口历经13个县,于 1951 年撰写《山东周代的齐长城》(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 4 期)。而张维华则主要是从历史资料及各地志书中予以对比考证撰写了《中国长城建置考》(1979 年中华书局出版),其中结合齐长城重点考察,内置专篇《齐长城》。后来,长城专家罗哲文、成大林都对齐长城进行重点考察,撰写文章。

改革开放后,随着太平盛世的到来,齐长城遗址引起沿途各级政府与有志之士的关注和重视,有的地方立了标志牌,明示予以保护。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遗址,历经 2500 多年的风雨沧桑到底变成什么模样了?它的走势如何?入海处是琅琊台,还是大珠山、小珠山?还有多少遗址?

开齐长城徒步采访、考察先河的是《莱芜日报》社以唐文芳、康与民记者为首的热心人,他们于1995年春天,历时一个多月,首次徒步对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和人工丈量;并在《莱芜日报》上连续刊发报道,并结集出版了《长城行》一书,这是开拓性的壮举。

然而,自古至今却从未有过全程考察的记录,成为历史空白,也是我对泰山文化研究的一大缺憾。1996年,我任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华促会”)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在梁步庭、刘众前、高逢五、金钊等老领导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大力支持下,发起并组织了以泰山管委原副主任路宗元为队长的“泰山五老考察队”,于当年1019日对齐长城自西向东进行史无前例地全程徒步踏察,风风雨雨,历时一年零两天,经18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跨越1580多座峰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总长度为 618.9 千米;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之中竟然保存着大量的较为完整的双面或单面石筑城址,占总长度的 64.3%,长清、肥城、沂水、安丘达 80%以上;在博山与临朐境内发现并行的35条复线;同时还保存着大量古城堡、兵营遗址、烽燧、关隘;弄清了城墙在平原、山谷与重峦中的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调查了沿线的地质地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搜集了大量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民情。这是我们考察者所万万没有想到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受到了山东省委宣传部、 省文化厅的表彰与嘉奖,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各大媒体及香港《大公报》、《美国华人日报》、美国斯特拉电视台均予以报道。由此,在国内掀起了一阵阵宣传齐长城、保护齐长城、热爱齐长城的热潮,从而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9 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图文并茂的《齐长城》,收录我5万字的《考察概述》及《齐长城沿线地质地貌景观特点》、《关于加强保护齐长城的建议》、《考察事记》 等;我被华促会又任命为“齐长城研究委员会”主任。

20006月,中国长城学会与华促会、长清县联合举办 “中国齐长城文化研讨会”。长城学会会长、谢觉哉夫人老红军王定国,副会长罗哲文、成大林莅临大会。在我们共同呼吁下,齐长城于2001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要求沿途各地(市)、县(区)政府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树立标志碑,成立各级保护组织。

20049月,山东省人文促进会、孙子研究会、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在岱岳区下港乡成功举办了“齐长城与兵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境内同历城、章丘、莱芜接壤的城址采取了严格保护措施,尽力保护了原貌,与仿明长城形成明显对比。

2004年,济南市在历城、章丘与泰安下港交界的齐长城遗址上,毁坏半辟子遗址,新建近2000米的仿明代长城。101日,我带领《绿色中国》、《北京晚报》记者舒志刚、陈玉珍、高原等10名驻京长城学会会员考察其破坏情况。2005年,《绿色中国》第一期发表舒之文《亟待保护的齐长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见文后非常重视,当即批示:“建议会同山东省文物行政部门开展执法督察。”2005831日,《北京晚报》为纪念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21周年,再次发表舒之文《真假长城手挽手》,同时刊登高原评论文章《审视文物,保护现状》。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修公路、建新村、开荒种地、开发山区新景点、新别墅、新饭店等,似一股股黑旋风向齐长城遗址袭来,不断蚕食与威胁着历经九死一生而极其脆弱的古长城遗址。为此,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环保局、省记者协会五大单位,邀请全国各大媒体的48名记者,在济南长城研究专家张华松率领下,于2004 11 月对齐长城的重点部分进行考察与宣传。我应邀为其介绍了莱芜段黄石关、长勺之战、锦阳关防捻军重修及青石关险要地形概况和战略地位,各媒体跟踪报道,张华松出版了专著《齐长城》,从而掀起了保护齐长城的第二次热潮。

200510月,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省人文促进会”)与淄博市联合召开了“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研讨会”,我提交了《孙子兵法与齐长城》论文(载 2009 年军事科学出版社《百名学者论兵法》219 页),并宣读了《实施齐长城保护与管理的十条建议》,后被采纳。20066月,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强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齐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

200611日,国务院颁布《长城管理条例》,为促进实施,10月份以全国青联常委、北京花鸟画家荣宏君为首,组织《人民政协报》、《北京晚报》记者7人,在我的带领下,对齐长城重点段再次进行考察与宣传。此行发现黄岛开发区的外资企业,在建设中用大型机械将著名的徐福山一带齐长城遗址1000多千米及最东端入海处的最后一个高达4.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8米的夯土烽火台全部彻底毁坏。此事被报道后,引起驻京长城学会领导和会员的极大愤慨。继而国家文物局制定了长期规划——《长城保护工程》。

2008 年夏,正在建设中的济青高速南线,又破坏了一段齐长城遗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从济青高速公路建设,暴露出中国对齐长城遗址保护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和措施,反映出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200812月上旬,中国长城学会以“长城与民间保护”为主题,召开了“首届中国长城论坛大会”,国家机关领导、全国各地政府官员、学会会员、专家学者、优秀长城保护员云集北京。许嘉璐会长作了题为《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动员社会及民间力量为长城保护增砖添瓦》的重要讲话。我代表山东省齐长城研究委员会应邀与会,向大会提交文章 《齐长城的保护与破坏》(刊于2009 年《中国长城博物馆·合订本》)、《齐长城与国内外世界遗产保护信息》(刊于年底出版的《万里长城》杂志第4期)。并作重点发言:呼吁齐长城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多重光环的齐鲁大地之脊梁和齐鲁文化之纽带的独特遗产;呼吁保护齐长城刻不容缓,齐长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不断蚕食!

2008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委托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各县(市、区)文博干部运用 GPS 定位手段对齐长城进行专项考古调查。2009 年,中国长城学会向国内外宣布:万里长城包括境内所有各个时期的古代长城,均属世界文化遗产,均应按照《长城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严格保护。

2009613日为中国世界遗产日(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为调查《长城管理条例》实施状况,于610日由省有关领导陪同到泰安、 泰山考察齐长城遗址保护现状,让我进行全面汇报,并呈交我的文章《实施齐长城保护与管理的十条建议》。

2010年春,泰安电视台鉴于齐长城正遭受严重人为破坏的现实,威胁着这份世界罕见的珍贵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统一性、真实性、唯一性,故又开创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联合中国长城学会,利用电视影像,组织全程考察拍摄活动, 开放性全景展示齐长城历史风貌和遗址现状。既向世人展示这一传奇性古代伟大工程,又向今人和后人警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良知。在我的带领下,特邀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参加,于36日踏上了考察之旅。514日,山东省电视台记者宋儒雅、林韶荣在莱芜境内保护最好的望米台村北和锦阳关一带对我进行现场采访,晚6点山东公共频道播出。517日,我又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在安丘市石门顶、石虎山现场讲述20多公里遗址,因建核风力发电站而全部被削平,惨不忍睹!

此考察活动历时半年,拍摄素材4000多分钟,制作并在泰安台播出新闻103集。特别是拍摄了沿途保护齐长城遗址的生动实例及被破坏、被危及生存的现场镜头,向世人发出有力的警示!继而由齐鲁电子音像社出版了图文并茂的 《金戈古韵齐长城》。董耀会副会长在《序》中深情而又感慨地写道:“齐长城是齐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学术界对齐长城的调查和研究,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几十年来山东的一些著名学者,像张维华、王献唐、张华松、李继生等,都在齐长城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齐长城的研究和宣传,其实也仅仅是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齐长城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宽阔的阐释空间和恒久的文化魅力。我期待,今后有更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机构,更多的人来关注齐长城,研究齐长城,保护齐长城。我期待,有更多的电视台,承担起宣传长城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山东省人文促进会对齐长城沿线进行重点实地考察,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沿齐长城遗址建设“绿色长城”的建议》与《关于加快推进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的建议》。贾万志副省长即刻做出指示:“请省林业局会同有关单位提出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把植树绿化任务落实到相关市、县。”翌年,省林业局已结合2012年绿化工作任务,统筹安排绿色齐长城建设造林计划。

2012 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 《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现正待申批中。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从喜马拉雅山到太平洋沿岸,造就了中西方两个文明的结合,五千多年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独特的山水文化展现出地理与人文的多样性,对全人类做出了贡献,并具有几千年保护遗产的传统历史。万里长城和齐长城就包含着独特的山水文化,它既是不可移动的大型古遗址,也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罕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来之不易,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重视。

综上所述,齐长城既然具有多重“桂冠”和多重“护身符”,首先要严格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凡各遗产国的遗产被列入 《遗产清单》后,就成为全人类的珍贵精神财富,应不遗余力保持它的完整性、统一性、唯一性、真实性,并要完整地传留给子子孙孙。一旦遭到破坏,就要列入《频危目录》,以观后效。”并要执行2002年国务院重新修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还要遵照《长城管理条例》各项规定,其中“造成长城损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更要严格执行2006年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通知》及《山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性文件。

尽管齐长城有着耀眼的金字招牌和国际国内最神圣的 “护身符”,并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志之士的关切与爱护。但是,在当今“和谐安定”的金色交响曲中,却生出了不少极不和谐的黑色音符,总是有人唱反调,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在“太岁头上动土”:长清马山西侧的大型挖掘机压轧着城址,包围了最庞大的杜家寨城堡;近几年安丘市因建风力发电站而我行我素,继续破坏城址。我于去年11月上报省文物局,125日潍坊市责令停工,现正在调查处理之中,我将拭目以待!

然而在整个齐长城沿线中,保护与管理最好的莫过于莱芜市,真乃“天时地利人和”,至少享有八大之最:高山最多、关隘便门最多(四大关、十二小关)、古城堡与兵营遗址最多、保存高大城址最长、城墙雉堞完整段最长、古今战场最多、地表文物最多、传说故事与民间习俗最独特、树立保护性标志碑最多。另外,201179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体育局、莱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中国长城国际徒步大会十大赛区第一站——莱芜雪野风景区齐长城 20 公里大赛”。目前莱芜人已成为中国长城保护者的楷模。

(作者系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会、齐长城研究会会长)

 

 

                         (长清大型古城堡—杜家寨内的兵营石屋)

 

 

                     (长清杜家寨内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残片)

 

 

                (在泰山极顶北部的长城岭发现的汉武帝时期的瓦当)

 

 

                (在泰山极顶北部的长城岭上发现的汉代大板瓦)

 

  

          (在泰山极顶北部的长城岭发现的秦汉遗址中的瓦当、器皿残片)

 

 

       (在莱芜市北部黄石关孟姜女庙遗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罐残片)

 

 

 

 

 

 

 

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44741号-1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人民防空大楼307室 电话:0634-6077278 邮箱:laiwuyqwh@163.com 网址:www.ying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