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广 志
嬴秦的族源和早期活动地域问题,《史记·秦本纪》等传世文献记载十分简略、模糊,且每相齟龉,致使学者们至今仍难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认识。本文拟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嬴秦的族源
为讨论方便计,兹先将记此事较为完整、系统的《史记·秦本纪》中的有关记载移录于后: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余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按太史公的编排,嬴秦最早的男性始祖是大业。大业无父,母曰女脩。这个女脩,乃颛顼之孙,黄帝之玄孙。不仅如此,作为嬴秦最早男性祖先的大业,又曾娶少典之女女华为妻。而据《史记·五帝本纪》,少典乃黄帝之父。若此,则女华乃黄帝之姐妹辈。总之,在太史公笔下,嬴秦的始祖亦同夏、商、周的始祖一样,无不出自黄帝一系。在他们身上,无不或直接或间接地流淌着黄帝的高贵血液。
但这样编排历史(顺便说一下,此举乃战国、秦、汉间在位者及为他们服务的士人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而对历史的一种篡改、编排,是一种时代病,并非太史公的发明创造,如太史公笔下膨胀的黄帝一元化古帝王体系,实袭自《大戴礼记》之《五帝德》 、《帝系》等)难免顾此失彼,破绽百出。如为黄帝玄孙女的女脩生的大业竟娶了黄帝的姐妹辈的女华为妻,闹了大笑话。当然,这个漏子亦可按《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所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为之圆场。但这种弥缝虽可园通某个具体问题,却无法从根子上解决太史公把上古几乎所有帝王都安排为黄帝子孙所带来的诸多破绽。
女脩、大业外,亦有主张嬴秦始祖应为少昊者。如《史记·秦本纪》《索隐》即谓:女脩,颛顼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
关于少昊,传世文献尚有如下记载: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史记·封禅书》)
嬴,帝少皞之姓。(《说文》)
少昊邑于穷桑,都曲阜。(《后汉书·张衡列传》注引《帝王世纪》)
自然,这位嬴姓、都于东方曲阜的少昊,身后亦未能逃脱被“黄化”的结局。《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世本》宋衷注称:“玄嚣青阳,即少昊也。”《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而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即宋衷、皇甫谧皆认为少昊就是黄帝的儿子玄嚣青阳,至王肃《孔子家语•五帝德》,更改《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为“黄帝者,少昊之子”,作为黄帝儿子的少昊竟又一变而为黄帝的老子了。这事看似可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黄帝与少昊本无血亲关系,人们尽可对他们的辈份作这样或那样的安排。
准诸东夷人所固有的鸟始生神话传说和大业、大费、少昊等的活动地域,笔者认为,不管是大业,大费那支嬴姓人,还是以少昊为代表的嬴姓人,都只能是活动在今之鲁中南一带的东夷土著居民。是时,他们虽在政治上结盟、乃至依附于中原地区更为强势的炎黄族团,并可能与之有某种通婚关系,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之为东方夷人这个事实,人为地硬要把他们纳入黄帝一系是没有根据的。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少昊、大费皆嬴姓,又分别被视为嬴秦之祖,这该作何解释?二者间又有何干系呢?
这个问题,说句老实话,由于材料所限,恐一时尚难理清。若依上引材料,少昊为黄帝之子,大业、大费父子为黄帝玄孙女脩之后,则大业、大费自然要比少昊晚后些。《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曰:“颛顼,黄帝之孙。……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始都穷桑,后徙商丘。”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说文》:“孺,乳子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孺”,“叚借为乳”。是孺含养育义。《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之言曰:“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浸渎,是谓绝地天通。”如此说来,则稍晚后于少昊的颛顼不仅同少昊在曲阜一带共同生活过,且还在少昊的培养下成了少昊的接班人。若此,则作为颛顼孙女女脩之后的大业、大费要晚后少昊许多。二者皆嬴姓,又同处今鲁中南地区,不用说其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了,但二者间究竟是前后一脉相承的直系关系,还是仅为同族的平行关系,抑或族群整体(少昊代表嬴姓族群整体)与支脉(大业、大费是嬴姓族群中的一支)的关系,限于材料,已难以说清,相比较而言,笔者倾向于第三种可能,即二者为整体与支脉的关系——少昊代表着今鲁中南地区嬴姓族群的整体,大业、大费一支乃其中的一个支脉。不过,在目前材料缺乏,少昊与大业、大费之间尚缺乏明确的世次链接的情况下,《史记•秦本纪》《索隐》所谓“秦、赵宜祖少昊氏”的说法恐难成立,似仍以将后来西迁为秦的那支嬴姓夷人的先祖上溯至大业、大费头上为宜。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有王国维、蒙文通、俞伟超等著名学者的力主,嬴秦本西方戎狄说曾在学界产生过一定影响,鉴于今之多数学者已不取此说,王玉哲《秦人的族源及迁徙路线》一文(刊《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及祝中熹《早期秦史》一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之《族源篇》等对之又有很好辨析驳正,这里就不再议论它了。
二 嬴秦的早期活动地域
接下来谈西迁前嬴秦的早期活动地域问题。
《史记·秦本纪》仅言大费被“舜赐姓嬴氏” ,而未明其居地。作为地名的嬴,见于桓三年《春秋》经,作“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杜注:“嬴,齐邑,今泰山嬴县。”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嬴故城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据《一统志》,俗名城子县。”是虽明其他,却未同大费赐姓事联系在一起。郑樵《通志•氏族略》则明言:“嬴氏,伯益之后,……有功,赐姓嬴。” “嬴,地名也。杜预云泰山嬴县。唐并入兖州博城。博城今为奉符。以所居于嬴,故因生以姓。”在《氏族略》篇首之《氏族序》中,郑氏尝申其义云:“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 《路史•国名纪•少昊后嬴姓国•嬴》目:“翳(伯益、大费)能繁物而封。汉县,隶泰山。唐入博城,所谓嬴博。今兖州之莱芜。本齐邑。” 《路史•后纪七》:“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注云:“嬴,盈也,庶物盈美而以为封,即泰山嬴县。”皆明谓大费之所以赐姓嬴,是因其居地为嬴,古嬴地在今莱芜境。准此,再参以历史上以嬴名邑、名县、名郡、名水者,莱芜外再无第二家的史实,说嬴秦的发祥地就在今山东莱芜境大约不会有多大问题。
说到这里,人们也许又会问:比大费更早的少昊不是早就姓赢了吗,何劳舜帝复以嬴赐大费?这个问题也不太好回答。笔者的初步看法是:不但少昊姓嬴,老早就生活在今莱芜一带后来西迁为秦的那支夷人也本来姓嬴,舜帝赐姓一事不一定可靠,即使有此举,亦不过是舜以帝(部落联盟长)的身份对已归附的这支夷人的某种形式的认可罢了。
还有一事尚需在此交待一下。椐《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皋陶(大业)“生于曲阜” ;《路史•后纪七》谓伯翳大费“始食于嬴,为嬴氏”,“暨功于洪,帝乃赐之皁斿、玄玉、姚女,而封之费。”注云:“费乃国名。……伯益二子,大曰大廉,封鸟俗氏,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即伯益始食于嬴,后又封之费,且其次子若木即以费为氏。费,在今山东费县西北。若上述记载可信,则大业、大费、若木祖孙三代的足迹已及于莱芜、曲阜、费等地了。莱芜、曲阜、费三地相去不远,略呈三角形。这一带,应该就是嬴秦的早期活动地区。看来,嬴秦这支夷人,虽源出于今莱芜这片古嬴地,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泰山脚下的一隅之地,而是把活动地盘主要向南进一步拓展了。
作者张广志,1937年10月生,原青海师范大学校长,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