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嬴秦研究 >> 论文

嬴 姓 迁 徙 考
 
 

杨善群

在远古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支嬴姓部族活跃在中国大地上。他们发祥于何处?祖先以谁为代表?学术界历来有争议。由于“嬴”是东周时秦国的姓,而秦的祖先自西周时起就长期居于西方,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嬴姓起源于中国西部地区的戎狄部落。如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说:“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大骆、非子以后,始有世系可纪,事迹亦较有据。”蒙文通著《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有《秦为戎族》一节。他根据一些史料推定:“秦之父系为戎也”,“秦之母系亦为戎也。”近三十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史记秦本纪》所载嬴姓秦人的历史是基本可靠的,把秦人祖先说成是西北方戎狄族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把这个曾有纷争的问题搞清楚,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嬴姓部族的起源及其迁徙的历史进行梳耙清理,分为几个阶段来阐述,剖示其迁徙的脉络,以推动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嬴姓在原始社会产生于东方

嬴姓祖先的代表人物是谁?《史记秦本纪》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嬴姓秦人祖先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认为是“帝颛顼”,这是不对的。据《史记五帝本纪》,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应是姬姓,而不是嬴姓。故司马贞《索隐》说:“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这个批评十分正确。司马迁因以黄帝为中心编织上古世系,故错把黄帝的后代颛顼当作嬴姓秦人的先祖。其实,颛顼是嬴姓祖先少昊的娘家。《山海经大荒东经》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所谓“孺”,据郝懿行笺疏:“盖育养之义也。”由此推知,颛顼的娘家在少昊之国,故颛顼小时曾受少昊育养(“孺”),少昊嬴姓与颛顼姬姓常互通婚姻。再说,少昊确实是嬴姓祖先的代表人物。《说文女部》释“嬴”曰:“嬴,帝少昊之姓也。从女,赢省声。”可知少昊是嬴姓知名的首领和代表人物。

关于少昊的时代,《逸周书尝麦解》记周王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即下文之赤帝、黄帝),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乃命少昊清司马(为)鸟师,以正五帝之官。”从以上记述可知,少昊与黄帝、赤(炎)帝、蚩尤同时,其时代应在伏羲、神农之后,颛顼之前。少昊作为嬴姓部族的首领,与姬姓部族的首领黄帝、姜姓部族的首领炎帝(赤帝)以及蚩尤等首领人物一起共事,说明当时嬴姓部族已经拥有较多的人口,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以少昊为首的嬴姓部族当时在哪里生活?上引《山海经》记“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大壑”,这当然是不经之论,但也反映出“少昊之国”是在东方。《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室“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杜注:“少昊虚,曲阜也,在鲁城内。”《史记鲁世家》也记周王室“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然则当时的嬴姓“少昊之国”后来称为“少昊之虚”在今山东曲阜市一带是没有问题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一地名“嬴”在今山东境内。《春秋桓公三年》记:“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左传哀公十一年》记:“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杨伯峻注:“嬴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县西北,据《一统志》,俗名城子县。”此外,《左传哀公十五年》、《孟子公孙丑下》等文献,均记有“嬴”这一地名。据当地学者柳明瑞先生研究,今山东省莱芜市确有一条嬴水(又称嬴汶河)流过,在嬴水之滨的城子县村已建起“嬴城遗址”供世人观瞻。就象“炎帝以姜水成”而姓姜、“黄帝以姬水成”而姓姬一样,少昊就是因为生活在嬴水之滨而得姓“嬴”。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就曾特别提到:“居于嬴滨者赐以嬴。”显然,这里是嬴姓的发源地。原始社会中的嬴姓部族发祥于今山东莱芜市,后来嬴姓部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少昊之国”而徙都于今山东曲阜市,故后来曲阜成了“少昊之墟”。《帝王世纪》称少昊“登帝位在鲁北,后徙曲阜”,这是完全可能的。

嬴姓少昊部族的首领到虞舜、夏禹时期,出现又一个有名人物大费,或称伯翳、伯益。《史记秦本纪》载:“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为表彰和奖励大费佐禹治水的功绩,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接着,大费又“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由这段记述可知,“大费”是少昊部族中的名字和称谓,而到帝舜处调驯鸟兽之后,又得到一个名字和称谓“柏(伯)翳”,或作“伯益”。《秦本纪索隐》说:“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帝舜时伯翳的封地在何处?《秦本纪》载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然则伯翳为舜主畜有功,因为他原来“有土”在嬴水之滨,故仍封其地于此,并隆重地特意宣告:对伯翳“赐姓嬴氏”。

对于伯翳,有两件事必须说明。一是《盐铁论结和》记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穆公开霸,孝公广业。”此乃大夫误记。在西周时期“始封秦”的是“非子”。《秦本纪》载周孝王曰:“(非子)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乃“邑之秦”。这是非子“始封秦”的情况。此外,在《史记》和其他先秦文献中,再无伯翳“始封秦”的记载。可能由于伯翳在秦的先祖中名声大,而非子则熟悉者不多,故大夫把“非子”误记成“伯翳”。二是因为伯翳原名“大费”,不少人就误以为他封于山东费地,成为“费侯”。《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这个“费侯伯益”,不见于《史记》及所有其他先秦史籍记载,分明是编造和附会上去的。《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不同,今本是在古本散佚后由南宋以后的人重新编写的,加进了不少附会不实的材料,必须审慎辨别。

综上分析,在原始社会,嬴姓部族诞生于今山东莱芜市的嬴水之滨。待嬴姓部族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其首领少昊乃迁都于今山东曲阜市,故曲阜后来称为“少昊之墟”。到原始社会之末的舜、禹时期,嬴姓部族首领大费或称伯翳,因佐禹治水和佐舜驯鸟兽有功,被封于其故土。并郑重“赐姓嬴氏”,以表明其发祥于嬴水之滨的历史事实。原始社会的嬴姓部族,始终在中国东部的今山东莱芜市和曲阜市周围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嬴姓在夏、商、西周时代向西方发展

自夏代以后,为秦、赵先祖的这一支嬴姓部族逐渐向中原迁徙。《史记秦本纪》述大费后子孙的情况说:“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可知到夏末商初时,这支嬴姓部族首领费昌“去夏归商”,为商汤驾车,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市北)击败夏桀。此后,其子孙“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到商朝末年时,嬴姓首领有飞廉和恶来父子二人俱事殷纣。恶来在武王攻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被斩杀,飞廉为纣筹措石椁,死而葬于霍太山(今山西霍州市东)。由上述可见,秦、赵之祖的这支嬴姓部族,夏、商时期由山东进入今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在夏朝和商朝的统治集团中积极活动。到商朝末期,其中有一支走得更远。《秦本纪》述:“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商代的“西戎”和“西垂”,应该已经进入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

除秦、赵祖先的嬴姓部族向西迁徙外,其他各支嬴姓部族在夏、商时期,有的仍留在今山东境内。如春秋时的嬴姓郯国,留在今山东郯城县;嬴姓谭国,留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嬴姓奄国,留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嬴姓蒲姑,留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有的嬴姓部族则向西向南迁徙到今江苏、安徽、河南等广大地区。如西周时的嬴姓徐国,南迁至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嬴姓锺离国,南迁至今安徽凤阳县东;嬴姓江国,向西南迁至今河南息县。夏末商初,有嬴姓葛国,与商汤为邻(见《孟子滕文公下》),其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之葛乡,当也是从嬴姓发源地山东西迁而来。

西周时期,嬴姓各国又都有所变迁。留在东方的一些嬴姓国族,由于参加周初纣子武庚的叛乱,纷纷受到处置。《逸周书作雒解》记其事曰:“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这里的“盈”即“嬴”,可知嬴姓的徐、奄诸国都参加了叛乱。《史记周本纪》载:当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由此看来,以徐国为首的淮夷在这场叛乱中遭到征伐;留在山东曲阜的奄国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地后来分封给周公子伯禽,建立鲁国;留在今山东博兴的嬴姓薄姑(即蒲姑)也遭灭亡,其君被迁,其地后来分封给姜太公吕尚,建立齐国。

与留在东方的嬴姓国族因叛乱而遭重创的命运不同,向西部迁徙的秦、赵之祖的嬴姓部族,在西周时期因艰苦奋斗而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造父为周穆王巡游驾车,因功而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造父由此为赵氏,成为后来赵国君主的祖先。又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因“马大蕃息”而立功。《史记秦本纪》载“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周孝王封给非子的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即秦国建立的开始。至周宣王时,秦庄公伐破西戎,夺回其先祖大骆之地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又作为秦的领地。于是,秦的疆土不断扩大,并被命为“西垂大夫”。周幽王被犬戎杀害,而秦襄公将兵救周,甚有功。周平王为避犬戎难,乃东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于是封襄公为诸侯,将岐山以西之地全部赐予秦国,秦国益大。

嬴姓在东周至秦逐渐向东统一全国

历史的命运往往难以捉摸。嬴姓部族在原始社会起源于东方,然而到夏、商、西周时期,以秦君祖先为核心的一支嬴姓部族,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向西部迁徙,从今山东莱芜市、曲阜市一带,经由河南、山西、陕西,一直迁徙到今甘肃天水市和清水县附近,行程长达数千里。不过,从西周末年开始,这个嬴姓国族又逐渐向东发展。

据《史记秦本纪》载:春秋时期,秦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今陕西岐山县)。秦文公四年,东猎“至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附近)。秦宪(《史记》误作“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把都城迁至今陕西岐山县西的平阳城。秦武公元年,“伐彭戏氏(在今陕西白水县),至于华山(今陕西华县东)下”。武公十一年,在杜(今陕西长安县东南)、郑(今陕西华县北)设县。秦德公元年,徙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秦穆公三十七年,“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从此今陕西、山西间黄河以西的土地全归秦国所有。

到战国时期,嬴姓秦国加快了向东发展的步伐。秦献公二年,徙都栎阳(今陕西长安县)。秦孝公十二年,又徙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以更有利于向东发展。商鞅变法后,秦的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它先攻邻近的韩、魏,取得大片领土;又怂恿赵、燕等国联合伐齐,使齐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向东南攻击楚国,使秦的领土大为扩展。秦赵长平之战,赵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秦国打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强敌,然后对六国各个击破,终于统一全国,成为嬴姓秦王朝的天下。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他经常喜欢出游,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今山东省及其海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南),又“上泰山”,刻石颂德。接着,又游成山,“登之罘”(今山东文登市东北),立石颂秦德。后又“南登琅邪(今山东诸城市东南),大乐之,留三月”。二十九年,“始皇东游”,又“登之罘,刻石”,接着又到琅邪游赏。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今河北昌黎县渤海边),刻石颂德。三十七年,始皇“上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又“北至琅邪”,“北至荣成山”,“至之罘”。可见他对于山东省及其海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二是嬴姓秦王朝的行政区划,在今山东莱芜市地界设置有“嬴”县。这是承春秋战国时的齐嬴邑而来。嬴县在《汉书地理志》属泰山郡,但据学者们考证,秦王嬴政时设置嬴县应属济北郡。对于在济北郡(今山东省莱芜市境)有一个与其姓氏相同的县名,这可能是其姓氏和先祖的发祥地,秦王嬴政或许心知肚明。他为什么特别爱去今山东省及其海边,在那里刻石颂德,寻祖追宗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余论

上述证明,嬴姓在原始公社时期发祥于中国的东部,今山东省莱芜市和曲阜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嬴姓中的一支主干部族,逐渐向西迁徙,经由今河南、山西、陕西,一直到达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市和清水县一带。东周以后,这支嬴姓主干部族建立的秦国,又不断向东发展,直至吞并六国,打到今山东海边。

在我国远古时代,一个姓氏部族象这样东西来回迁徙的事,实际上是很普遍的。以姜姓为例。《国语晋语四》记:“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姜水在渭水上游,今陕西宝鸡市附近。应该说,姜姓发源于我国西方,炎帝是其最早的祖先。然而由于长期的繁衍迁徙,自夏、商以来,姜姓部族早已在东方今河南、山东一带,建立起许、州、向、申、齐、纪、吕等一系列姜姓国家。再说姜太公为吕氏,《路史国名纪》述:“太公乃出东吕”,其地望在今山东莒县以东。《孟子离娄上》说:“太公辟(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于是他毅然决然长途跋涉,自东海之滨来归,垂钓于西方的渭水之右以见文王。经过辅佐周国文王、武王两代人的努力,姜太公又打回东方,被封于齐。

由姜姓部族自炎帝以来从西向东的迁徙,姜太公在商末周初几次东西来回的奔波,说明在上古时代东西之间的长途迁徙跋涉,乃是司空见惯的事,益信嬴姓部族发源于东方而长途向西迁徙,乃历史的真实。

注释: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上册,第529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第23页(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柳明瑞:《嬴姓溯源——兼论嬴秦祖根在东方》第二章第五节《少昊以嬴水成而姓嬴》,第54-5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参阅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方诗铭《〈竹书纪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载《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

 详上揭柳明瑞书第五章第三节《秦置济北郡与嬴县的再考察》,第118-124页。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年生,上海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研 究生班,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林》副主编,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

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44741号-1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人民防空大楼307室 电话:0634-6077278 邮箱:laiwuyqwh@163.com 网址:www.ying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