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嬴秦研究 >> 回眸

专家说“嬴”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徐日辉:

莱芜为“嬴秦”根文化考略

嬴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姓之一,既是贵族身份的体现,同时又代表着一段悠久的光荣历史,而且与秦、秦早期文化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嬴文化与秦早期文化的形成,认为伟大的秦文化应该渊源于山东半岛的莱芜地区,作为秦文化之根文化发祥地之一,研究和探讨莱芜嬴秦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应该是学术界的重点关注。

一、女修与嬴文化

嬴作为嬴秦的根文化,其发祥地在今山东的莱芜地区。至今尚有位于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的嬴邑故城遗址,以及与之相关的嬴汶河等文化遗迹。

嬴文化与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苗裔孙女女修,颛顼高阳氏属于东夷少昊文化系统少昊与太昊系东夷的两位著名代表,主要活动范围在山东地区,而且“少皞氏固为当继太皞而帝”

二、嬴文化的东来

嬴秦文化起源于山东,发展于中原,形成于西方,即我所说的“东源西成”。

秦人源于东方,系少昊嬴氏一支。后来不断西迁,其中有一支落到陇山以西,今甘肃东部的天水一带,开始了新的繁衍生息。随着宗周势力的衰落,这支嬴秦逐渐显现,终于在周孝王时产生了以非子为代表的秦始皇这支嬴秦,从而揭开了秦嬴历史的新篇章。秦始皇这支秦嬴源于东方而功成于西方;或者说“源于夷夏,成于戎狄”,但源于东方,则是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结果。

当然这里的“秦”是在陇山以西的甘肃东部地区,自此,后人所说之秦嬴,皆从这里开始,秦国、秦朝、秦始皇由此一脉相承。而真正以农业生产见长的山东嬴秦却被人们忽略了,历史大概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往复轮回。但是嬴秦文化的东来却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特别是莱芜作为秦根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嬴文化发源地,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尹盛平:

嬴姓秦人的西迁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族的先祖伯益,名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秦族古称畎夷,是以鸟为图腾崇拜,又善于捕捉鸟兽驯养,其族属于东夷族的一支。古代族群多因居地而得姓,秦人也应该是起源于嬴水流域而得姓。嬴水在今山东省莱芜市。莱芜地处齐鲁大地中部,古称嬴牟。春秋时齐国有嬴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嬴”。汉代置嬴县,城在山东莱芜西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县。据说古嬴水之滨城子县村,至今仍保存有嬴城遗址。

犬夷即畎夷、昆夷、混夷、緄夷、串夷,是东方夷族的一支,嬴姓,其都邑称为垂,又称犬丘,因此得名为犬夷,又称秦夷。其族当起源于山东莱芜境内的嬴水流域,后来逐步向西方迁移。商代早期该族的一支西迁进入陕西关中西部,其文化遗存是分布于兴平、礼泉和扶风、歧山等地的商文化京当类型。殷墟卜辞中的“犬侯”,即畎夷之君;“犬方”即畎夷之国,都于兴平县的犬丘。商王武丁时期,“犬侯”是多次奉商王之命率军征伐周族的主帅。周族迁歧,古公亶父与姜氏之戎结盟,“实始翦商”,就是将畎夷族这支亲商势力赶出了关中西部地区,他们被迫迁往甘肃礼县一带。商代晚期西犬丘的畎夷仍是商王朝的诸侯国,所以《后汉书·西羌传》说:“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西周灭亡以后,春秋时期秦人出陇入陕,建立了秦国,并逐步向关中腹地挺进,最后定都咸阳。战国晚期,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统一了全中国。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

               

近三十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史记秦本纪》所载嬴姓秦人的历史是基本可靠的,把秦人祖先说成是西北方戎狄族不符合历史事实。

嬴姓在原始社会产生于东方。在原始社会,嬴姓部族诞生于今山东莱芜市的嬴水之滨。待嬴姓部族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其首领少昊乃迁都于今山东曲阜市,故曲阜后来称为“少昊之墟”。到原始社会之末的舜、禹时期,嬴姓部族首领大费或称伯翳,因佐禹治水和佐舜驯鸟兽有功,被封于其故土。并郑重“赐姓嬴氏”,以表明其发祥于嬴水之滨的历史事实。原始社会的嬴姓部族,始终在中国东部的今山东莱芜市和曲阜市周围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嬴姓在夏、商、西周时代向西方发展。自夏代以后,为秦、赵先祖的这一支嬴姓部族逐渐向中原迁徙。《史记秦本纪》述大费后子孙的情况说:“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可知到夏末商初时,这支嬴姓部族首领费昌“去夏归商”,为商汤驾车,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市北)击败夏桀。此后,其子孙“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到商朝末年时,嬴姓首领有飞廉和恶来父子二人俱事殷纣。恶来在武王攻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被斩杀,飞廉为纣筹措石椁,死而葬于霍太山(今山西霍州市东)。由上述可见,秦、赵之祖的这支嬴姓部族,夏、商时期由山东进入今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在夏朝和商朝的统治集团中积极活动。到商朝末期,其中有一支走得更远。《秦本纪》述:“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商代的“西戎”和“西垂”,应该已经进入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

嬴姓在原始公社时期发祥于中国的东部,今山东省莱芜市和曲阜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在夏、商、西周时期,嬴姓中的一支主干部族,逐渐向西迁徙,经由今河南、山西、陕西,一直到达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市和清水县一带。东周以后,这支嬴姓主干部族建立的秦国,又不断向东发展,直至吞并六国,打到今山东海边。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院长柳明瑞:

伯益“始食于嬴,为嬴氏”考

我们知道,秦国、秦朝的国姓是嬴,秦始皇称嬴政。嬴秦的始祖是谁呢?司马迁根据秦人《本纪》所写的《史记·秦本纪》给出了答案:是伯翳。伯翳又作柏翳或伯益,《尚书·益稷》等则单称一个益字。

伯益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舜、禹时代的一个著名人物。从古籍记载可知,伯益是高超的驯兽奇才、最早的农业专家、卓越的政治谋士、实践的地理学家、大禹治水的两大助手之一,后期几乎当了大禹的接班人。

一、从诸多史籍中考证可知,伯益(包括其后裔)的父系祖先是少昊挚或曰少昊氏,而颛顼只不过是其母系祖先。少昊所居的“嬴滨”——嬴水之滨就在今山东莱芜市。嬴水,又称嬴汶,乃山东汶河上游的三大支流(嬴、牟、柴)之一,中途流经莱芜市城子县村“嬴城遗址”。少昊生于嬴水而得嬴姓,长大“登帝位在鲁北,后徒曲阜”。故《史记·鲁周公世家》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宋代在曲阜所建“少昊陵”至今保存完好。从嬴水到曲阜,其间不过二百里,少昊足迹清晰可见,较之生于曲阜(寿丘),而远到千里之外姬水得姓的黄帝,似乎更合乎情理。

二、嬴滨之地是少昊出生及得嬴姓之故地,帝舜将这块土地赐给伯益,固然是对他驯兽有功的奖赏,但最重要的是让他认祖归宗,由母系姓氏转入父系姓氏,继承和发扬少昊的光辉业绩,担当起嬴族部落的领导重任。莱芜古嬴水、嬴地作为嬴姓少昊、嬴氏伯益的发祥地,在先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家考证,在夏商两代,嬴与牟、长勺同为“诸侯国”,春秋时为齐邑。仅《春秋》及其三《传》《礼记》就曾先后七次记载发生在嬴邑的大事。《孟子》《战国策》则记载了战国时代与嬴邑相关的两件事。这些足以证明当年古嬴地位之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先秦时代,以嬴作地名的在华夏大地上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莱芜。这种唯一性对研究嬴姓、嬴氏源于莱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莱芜从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生息,在嬴水流域古代文明更加发达。尽管在这一地区,包括嬴城遗址在内,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文物发掘,但是人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日常劳作中的偶然发现,国家组织的三次文物普查,以及文物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的两次野外调查,还是获得了大量文物和考古信息,从而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而不断环的考古文化序列。

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继荣:

嬴汶水是嬴秦人祖先伯益的始封地

位于莱芜北部的嬴汶河是否为嬴秦人祖先伯益的始封地,有无与伯益时期相对应的文化遗存呢?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指导和莱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的考察研究和莱芜市文物部门的文物普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嬴秦人祖先伯益的始封地。伯益获封、赐的嬴水和少昊所降生的江水,均为嬴汶河,位于今莱芜市北部。这里南邻少昊之虚曲阜,是鸟夷族分布的中心地带。嬴汶水,是少昊生或长于此地而得嬴姓,也是伯益被舜封嬴地和赐嬴姓的地方。伯益“始食于嬴”,即始封于嬴汶水,所以舜才赐他嬴姓。由此进一步证明,伯益始封于嬴汶水。伯益封于嬴汶水,有了自己的封地,站稳了脚跟,提高了社会地位,辅佐大禹,被禹选为继承人,所以嬴汶水是嬴秦人伯益的始封地和发祥地。

二、嬴汶水文化遗址。嬴城遗址所在的嬴汶水有无与少昊、伯益生活时期相对应的文化遗存呢?经省市文物部门三次文物普查和嬴秦文化研究院组织的多次考察,发现嬴汶河流域的城子县、大埠头、张里街、边王许、小增家庄、大增家庄等村,均有相对应时期的文化遗存。嬴汶河流域各遗址的文物标本,呈现出北辛文化至汉代的文化特征。嬴汶水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少昊诞生之地,后成为鸟夷的居住地;夏前为伯益的封国。

三、嬴秦人的西迁。嬴秦人的祖先在东夷,为何嬴秦人又居西垂呢?古代因自然环境、战争、游牧等原因,部落或家族不断迁徙,形成了迁徙文化。嬴秦人居西垂,就是迁徙形成的结果。按照《史记》等史料记载,秦之先祖居东方,后经五次西迁,崛起于西方。

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广志:

本文持嬴秦本于东夷说。旧谓,秦之先,或本少昊,或本大业、大费,再上溯,便追寻到了黄帝头上。本文认为,不管是少昊,还是大业、大费,皆东夷土著,同黄帝无涉。硬把他们“黄化”,乃战国秦汉间在位者及为他们服务的士人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而对历史的一种篡改、编排。在少昊与大业、大费孰为秦祖的问题上,笔者倾向于后者。认为少昊虽更早,但少昊同大业、大费间缺乏明确的世次链接,目前仍把秦之先祖上溯至大业、大费头上为宜。

嬴秦之得姓,当同这支东夷人世据嬴水、嬴地有关,莱芜无疑是嬴秦的发祥地。其活动范围,则远及曲阜、费县一带。莱芜、曲阜、费县所构成的三角地带,当是嬴秦早期活动的腹心地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

嬴姓族氏初探

嬴姓为中国最早的古姓之一,其年代与姬、姒、妫等古姓相比,虽不属一个时代,但从字中均有“女”首而言,反映这批古姓与早期的母系氏族之间的某种联系。由嬴姓派生而来的当代姓氏,尤其是李、赵、黄、徐、马、梁、谭、秦、江、裴、葛等大姓,在当代姓氏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独特的人文资源,值得认真地研究与挖掘。山东莱芜,自东周到隋唐为嬴邑或嬴县,与嬴姓族氏有极为重要的关系,认真研究嬴文化,无论对于古史研究,以及当代的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农业展览馆馆员景以恩:

秦祖伯益嬴城遗址之确认是华夏血族集团

源于东方的重大突破

“中国莱芜首届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研讨后一致认为:今山东省莱芜市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古嬴城遗址是秦始祖伯益所居之城。包括秦祖伯益在内的华夏血族联盟,即尧、舜、禹、契、稷、皋陶等诸多方国领袖,无论从古史学、考古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及学者的论述方面讲,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即大体相当于今山东地区的观点,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有科学根据的,秦之始祖伯益所居之嬴城之被学术界确认,无疑对下一步确认华夏族源于东方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基础。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长云:

关于嬴姓氏族的几个问题

关于嬴姓氏族的西迁,目前学术界多数学者已普遍认同秦人乃由今山东地区迁往秦陇地区这一说法,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且已得到新出简牍等资料的支持。但仍有若干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西迁嬴姓氏族非仅只有嬴秦族这一家,还有嬴姓赵氏集团。这一氏族势力强大,甚至一度嬴秦族也是包含在赵氏集团之内的。

2、秦赵嬴姓氏族西迁的时间应是自夏初开始的,其始迁的带头人即是与启争天下而失败的伯益。

3、秦赵氏族西迁的路线,应是由其在今山东菏泽地区的居地犬丘到今河南登封一带,再到今山西西部的洪洞县一带,再以后,才有嬴秦氏自今山西迁往甘肃秦陇地区之举。

山东省泰山志编纂办公室原主任、编审李继生:

再论嬴秦祖根及夏禹源于汶泗流域

    中华民族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悠悠不断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古国没有历史断层和缺环的唯一幸存者。特别是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夷族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断向四周辐射而东渡后渐达美洲,形成了环太平洋文化圈,这就促使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当代史学家,丢弃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疑古、否古和以文献证文献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重新审视古典名著及中华文明史。更为突破性的是对《山海经》、远古图腾、列祖列宗血缘传承、三皇五帝传说的破释,驱散了自西汉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迷雾,揭开了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新篇章。为此,笔者曾于新世纪初撰写《泰山——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首载《齐鲁文史》2000年第2期)、《夏禹源于泰山初探》(首载《嬴秦与莱芜》)、《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泰山、蒙山古史考》(首载《蒙山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2003年柳明瑞先生出版了《嬴姓溯源——廉论嬴秦祖根在东方》之书,考之甚详,论之凿凿有据。2011年宁阳伏山镇又出版了《宁阳大禹》,详述大禹父子生于斯而创业于斯的史实。这些专著与论文皆不谋而合:汶泗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不管是从传说故事、古籍与方志资料、考古新发现,还是历代帝王封泰山、近现代著名学者的新论证,均说明尧舜禹之祖及其后裔均生于此,建都于此,葬于此。毫无疑问,汶泗流域就是嬴秦及夏禹的发源地。

莱芜嬴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尹承乾:

伯益的十大功绩

伯益是古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虞舜时期的一位显赫人物。对伯益的最早记载,见于郑注本《尧典》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古文尚书》中的《舜典》。文中记载,舜继承尧的帝位之后,非常重视人才选用,他知人善任,起用了不少东方的部落首领,其中伯益,就是以德高望重的东夷嬴姓部落首领的身份,加入舜的部落大联盟最高权力机关的卓越领导成员。

舜设立了九官,以禹为司空(即司工),主管“平水土”;以弃为后稷(农官),教稼穑,“播种五谷”;以契为司徒(教官),“敬敷五教”;以皋陶为士(司法之官),“明五刑”;以垂为共工(百工之长),理百工;以益为虞(掌管山林川泽之官),管理“上下草木鸟兽”;以伯夷作秩序(礼官),典三礼;以夔作乐官,典乐;以龙作纳言(言官),出纳帝命。另以朱、虎、熊、罴等二十二人为佐,组成了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的部落大联盟,成为五帝时期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大禹继位后,皋陶、伯益继续辅佐大禹。大禹本来想把帝位传给伯益的近族皋陶,由于皋陶去世的早,大禹便准备把帝位传给伯益。伯益算得上是两朝元老,其功绩昭著,综合起来,有佐舜为虞、调驯鸟兽、善于用火、与禹平水土、发展稻作、发明凿井、德服三苗、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警世格言、“两要”“十不”政治思想、著述《山海经》等十大功绩。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局副局长兼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郝良真:

伯益封嬴与赵氏族源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秦人的始祖伯益在尧舜时被赐姓嬴氏,而嬴姓的始祖则是东方鸟夷的少昊氏。秦、赵共祖,不仅文献记载清晰明确,而且从秦、赵墓葬与大汶口文化区域的墓葬有很多共性特点以及在邯郸一带先后发现大量先商文化遗存等情况分析,便进一步说明了赵氏族源与东方少昊氏的密切关系。

秦、赵祖源的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鸟图腾共象和葬制、葬俗的相同特点,说明秦、赵文化的源头在少昊。根据多年来学者研究的成果总结,可以这样认为: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一定时期内,秦、赵的祖先很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并与东夷部落相融合。以后,秦、赵的祖先才开始由东逐渐向西迁徙,至殷商时期,秦、赵的先人又事商。到西周初期,秦、赵分立各处不同的地域,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

邯郸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董林亭:

伯益事迹综考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伯益的居住地、获赐嬴姓原因、伯益与夏启的权力交接真相以及伯益的业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伯益受封的“嬴”,就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的城子县村一带,这里距伯益的先祖少昊之“墟”曲阜较近,与费地也仅120公里之遥。文章针对文献中关于伯益受赐“嬴”姓的诸种说法,一一予以辨析,认为舜赐伯益“嬴”姓,应视为“认祖归宗”之举。其中也隐含着帝舜对伯益“后嗣将大出”的殷切期望。对于先秦典籍关于伯益与夏启的权力交接的不同记载,文章也作了新的解释。文章最后对流布天下、世代相传的伯益的功绩作了概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健民:

伯益与嬴姓文化的学术探讨

古代文献关于伯益多有记载。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国语·郑语》:“少昊之后伯益也。”古代文献对嬴姓也多有记载,且与伯益关联密切。《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伯益与嬴姓起源的时间,约当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伯益势力中心范围的时代及相邻地区则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达到史前时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并逐渐向阶级社会转化。伯益在治水、凿井、畜牧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圣贤,为后人所敬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义峰:

《尚书》中的伯益

伯益是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关于他的家世,在《史记·秦本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禹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禹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嬴氏。”伯翳即是伯益。根据《史记》,可知伯益不仅是帝颛顼的后裔,在虞夏之际担任重臣,而且还是秦始皇的先祖。

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伯益事迹的是《尚书》。《尚书》的伯益,是帝舜的重臣,主管山林川泽鸟兽,并帮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舜典》、《益稷》分别是《今文尚书》中《尧典》和《皋陶谟》的一部分,记载伯益的事迹应属可信。

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

东夷大宗嬴国考

据《周书·作雒篇》: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俾康叔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以及《尚书·序》:“成王既践奄,迁其君于蒲姑,作《将蒲姑》。”与李白凤先生认为嬴与盈、熊为一字之观点等。由典籍、考古与青铜器铭文合证,山东为东夷文化之核心,并且嬴姓古国众多,属于后来秦国之祖庭。其中,位于今莱芜境内的嬴城遗址,其应为先秦古嬴国之都;嬴自古即在汶水流域繁衍生息,为老牌东夷古国。先秦时期今山东嬴姓古国族众多,嬴国与蒲姑等嬴姓古国族关系密切,然其它各国均以祖先之氏名命名,唯此嬴国以始祖之姓命名。由此可见其历史最早,并且与文献合证,其应为嬴姓国族之大宗,属于宗长国,承传祖姓,百世不迁。嬴国实力强大时曾一度与蒲姑、莒、郯、徐、费、博等嬴姓古国结成联盟,共同反抗周王朝的侵偪。

河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建震:

先秦嬴文化散论

先秦嬴文化,大体应该包括嬴姓文化与嬴族文化、嬴地文化。嬴姓与嬴族文化包括嬴姓起源和嬴姓古族文化等。关于嬴姓起源,文献记载有嬴姓为少昊族姓和秦赵之祖先因帮助舜驯服鸟兽而得赐姓两种说法。从古文献方面考证,少昊嬴姓,可能与其活动在嬴地有关。古嬴地在今山东莱芜境内,莱芜地区是古少昊族活动区域。考察姜姓和嬴姓的起源,我们发现赐姓说发生的时代晚于以地为姓说。舜赐伯翳姓为嬴氏,此姓与氏没有太大的差别。赐姓的含义,应该是承认被赐姓者为该姓族的首领或成员,赐姓之姓往往还与该族所居地名相一致,赐姓也包含有承认该族所占领土的含义。

在嬴姓研究中,学者间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嬴姓与偃姓的关系问题。我们主张嬴、偃为一声之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便是偃姓若是一个古姓,他在先秦文献中找不到人名证据,皋陶作为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传说人物,其后代子孙众多,而他的姓竟然不见于先秦文献和金文。先秦有重要影响的古姓,大多都能找到人名证据,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偃姓可能与嬴姓本为一姓,否则这一现象好像不太好解释。

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祝中熹:

嬴秦畤祭的东方文化渊源

族源属于东夷集团、西迁后崛起于陇右的嬴秦,具有东方部族的文化基因,这在其政治因素极其浓重的宗教传统上表现尤为鲜明。“畤祭”在秦国宗教传统中居核心地位。从秦襄公升封为诸侯建立祀白帝少昊的西畤开始,秦国先后在陇山以西、以东共建立了六个畤,祭祀对象也随着国势的强盛而由白帝扩展为白、青、黄、赤四帝。嬴秦的畤祭实缘自封禅的观念,与东方部族早就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及政治哲学一脉相承。封禅是史前社会天神崇拜在文明时代的延伸,是以泰岳为活动中心的东方诸部族共同创育并确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化了的宗教仪式。畤祭和封禅的实质完全相同:从内容上说,二者都是以天帝为主祀对象,都将本族的始祖隐含其中,并从理念上把祭祀归结为自身的政权依据。此即我国专制主义政体下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天命观”。从形式上说,二者都要依凭一座高大的名山,以作为人神沟通的阶梯;二者都要设坛于高山下的小丘或平地,且要临水,以适应统治集团实际操作的需要。畤祭传统在汉代被沿袭下来并盛行了一段时期,后来被封建王朝渐趋规范化了的郊祭所取代。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何艳杰:

春秋时期嬴姓墓葬比较研究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叙述嬴姓的后裔时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世本》亦有相似记载。其后《潜夫论》、《后汉书》、《水经注》等皆同之。史迁所言,应是部分较为著名的嬴姓之后,也有文献失载的嬴姓,如养国,《左传》、《国语》、《世本》、《史记》等史籍均不载养国事迹,今人幸而以金文知之。春秋时期嬴姓之后有秦、赵、徐、黄、养等族,相关考古资料证实,在春秋时期,这些嬴姓后裔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其葬俗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出土器物的纹饰中依然残留着鸟、虎这些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印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宝才:

秦地嬴姓社会经济结构窥测

一、 嬴姓起源于东方,今人考证其具体地区在现在的山东莱芜境内,是可以凭信的。嬴姓的一支在商代已经迁徙到西方的渭水流域,西周受封于秦地始称秦嬴。秦地的嬴姓于春秋初立国,经过春秋战国5个半世纪经营,终于统一中国,建立秦代王朝,是全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头等大事。

二、东方的嬴姓本是狩猎畜牧氏族部落,已有多种证据,“嬴”字的古文字学分析提供了嬴姓本是狩猎畜牧氏族部落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西方的渭水流域是上古高地农业的起源地和高度发达地区。从东方迁徙到西方后,嬴姓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猎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嫁接,成为秦国兴起的最为深厚最为持久的强大推动力。

三、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地嬴姓的社会组织也发生了变革,氏族蜕变成为乡里,不同血缘进一步混合。这种变革延伸到政治领域,出现打破氏族和种族的政治开放局面,为秦国发展壮大提供了直接动力。嬴姓在秦汉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秦统一中国大业之完成也就是嬴姓历史使命之终结。以后的中国人,人人知道有秦,却很少有人知道有嬴了——这是历史辩证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

莱芜古文明源远流长

莱芜,地处鲁中,是汶河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是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区域。考古调查证实,这里有汶阳遗址(莱城区汶阳村),其文化内涵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早期。而且文化层丰厚,说明东夷族人长期在此繁衍生息。

据史载,最早在此建国者为“牟国”,传说是祝融之后。周灭商以后,被封为“子”爵,故称“牟子国”。至春秋初年,牟子国成为鲁国附庸国。《春秋·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即为其证。到齐桓公时,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田,牟国成了齐国的附庸。楚考列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楚国灭掉鲁国后,又灭掉牟国,牟国遂亡。如果从夏朝开初算起,牟国建国的历史,至少在1800年以上,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古代牟国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存:调查证明,今莱芜县城东二十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即是古代牟国故城之所在(称“牟城寨”)。此处经常有文物出土。从出土物分析,西周以前,即有人类活动;城约建于西周,后历代又有修葺。虽经几千年风雨,至今遗迹尚存,是莱芜古历史的见证

文物遗迹中,与“牟子国城”并驾齐驱的尚有“嬴城”。此城位于今莱芜县西北四十里的“城子庄”。“嬴城”,顾名思义是“嬴姓聚居之城”。“嬴姓”是东夷一支,为伯益之后,在华夏民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战国时的“秦”和“赵”都是“嬴姓”之后。调查与出土文物证实,该城始建于商代,后历代均有维修,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废。但地面遗迹尚存。它同样是莱芜古代历史沧桑的见证。

莱芜古代冶金术很发达,这有众多的冶铸遗址可以作证:例如“吕祖洞铜矿遗址”、“铜山铜矿遗址”、“黄石山铁矿遗址”、“西温石铁矿遗址”等等。古代东夷地区,其科技一直很发达,为华夏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宝鸡市炎帝、周秦研究会副会长,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曦:

嬴水嬴氏部族及嬴秦文化

  

一、嬴水,秦、莒、黄、徐、郯、江六族六国的祖居地。嬴水是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地区,是凤图腾崇拜的发源地区。嬴水嬴族六大支系部族皆以凤鸟为图腾,是少昊之后。

二、嬴水嬴姓六大部族于龙山文化时期,已步入酋长制方国文明阶段。文献与考古,皆证明他们都较早地步入到青铜文明时代。他们对中华青铜文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贡献最巨者,当是嬴秦。秦人、秦族、秦国、秦帝国的发展史,仍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有着巨大的史鉴作用。

三、嬴水,是莱芜有责任打造的秦、徐、黄、郯、莒、江等姓氏追踪祭祖、共荣共发的旅游胜地……。中华文化巨大系统中,寻根问祖的祭祀文化,极为悠久,是凝聚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巨大力量。莱芜市打造少昊后裔、嬴姓六族的寻根问祖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

大连大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葛志毅:

嬴姓起源及其与玄鸟崇拜的关系

嬴姓起源与玄鸟崇拜的关系最大。古代夷族诸国多居于东部地区,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民族地理分布格局是较有影响的说法。夷族所居,又以山东沿海为主,是东夷分布较密集之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的秦人,基本活动于西方,但若溯其族源,应在东方,其早期活动也应在东方地区,其族嬴姓是最好的证明。鸟图腾崇拜很早就流行于东方地区,少皞以鸟名官是最有代表性的证据。后来秦襄公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说明秦与少皞的密切关系,故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大廉鸟俗氏,孟戏、中衍鸟身人言,都继承了鸟图腾崇拜。玄鸟即燕,燕与嬴通,故少皞以鸟名官而嬴姓。有记载又称少皞为己姓,按己为已之讹。犹莒本嬴姓,后又称已姓,已在记载中亦被误为己。已者乙也,乙即燕,玄鸟也。总之,嬴姓起源于玄鸟崇拜,与东部尤其山东地区关系最密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

嬴姓各支族考  

嬴姓,乃黄帝之后,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帝颛顼,帝颛顼生穷禅,穷禅生女修、敬康,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通·氏族略三》嬴氏:伯益之后,伯益作朕虞有功,赐姓嬴氏。望出河东、太原。因舜之臣伯益治水土,帝赐之皂游,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所以,伯益乃嬴姓始祖。

嬴地,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四十里羊里镇。

嬴姓,是古老的方国,其支族繁衍兴旺,遍布全国以至世界各地。

嬴姓诸支族,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脊梁骨,并作出了伟大贡献。

泰安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毕玉堂:

东夷为什么西迁?

,

“秦之先为嬴姓”,乃司马迁根据秦人官方史书《秦记》参之以《左传》、《国语》、《世本》等对秦之先得出的结论。已有的资料和研究表明,始皇先祖为东夷人士,即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一族。春秋、两汉的邑、嬴县之治所,乃今日之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正如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居於嬴滨者赐以嬴

近年来通过对嬴文化大量的考古、考察和国内学术会议对先秦有关文史资料的梳理、研讨,夷夏东西说尘埃落定,东夷西迁已成定论。

东夷西迁是战争的产物,是商、周朝代更迭使然。

东夷西迁不是毫无利益驱动的一般迁徙,它是殷商贵族的西北流放,是嬴秦家族史上最为苍凉的悲歌。

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处长、副编审徐勇:

“二重证据法”与先秦嬴文化

山东莱芜古称嬴牟,在许多先秦典籍中都有明确有序的记述,早在约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唐虞时代,东夷鸟夷族首领伯益被舜所倚重,“赐姓嬴”,“始食于嬴,为嬴氏”。而相应的考古发现恰好能与此记载相吻合,至今城子县村还保留有“嬴城遗址”。1983年发现的汶阳遗址,时间大约也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这不仅说明嬴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且是文献与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二重证据法”在先秦嬴文化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学理:

嬴秦西迁考述

秦人起自东方,但何时到了西方(甘肃)?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去的?考古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

我以为:秦人前后分三批去了陇右地区,但各自身份地位不同。以文献和考古资料为据,概要如下:

第一批是商末周初,其中不乏有“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的那一部分人;

第二批是西周初年周公东征,迁“殷顽民”于成周雒邑、宗周“九毕”,其中当有亲纣反周的恶来一支的后人。说是监管,但并不集中。其中一些嬴姓人当流放到陇山之西,清华简《系年》中提到把商奄之民迁到了朱圉(今甘肃省甘谷县);

第三批是非子为周孝王养马,进入到甘肃清水流域。

在三批移民中,第一批是秦人的中上层。第二批是“罪犯”,同戎人杂处,在沟谷中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第三批东夷嬴族秦人在政治上抬头,其中包括着成的一支族人。

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刘凤鸣:

少昊后裔与朝鲜半岛的新罗

  

莱芜一带曾是先秦时期少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可远在朝鲜半岛东南部(今韩国东部),在中国隋唐时期崛起的新罗国却自称是少昊后裔,从而揭示了一段中韩两国早期的文化交流历史。

据中、韩史料记载,活跃在山东中、东部地区的东夷部落,即少昊族后裔因战乱等原因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南部(今韩国),此一大规模的人员迁徙,极大地推动了先秦时期中韩两地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夏、商及周初,东夷主要活动在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后来因诸侯国的强大,东夷族的势力逐步走向衰微,春秋时期,东夷九族除大部分被华夏族融合外,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迁居到了海外。

东夷少昊族一支越海迁移到了朝鲜半岛南部,还可以从其它史料予以证实。

考古发现和古文献的记载都为少昊后裔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莱芜作为少昊部族的主要聚集地,在古代中韩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山东和韩国这种相近的地缘关系和久远的文化渊源,对今天两地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仍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淑琴:

  

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赢字,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已经出现。 

此字有从女、从人、从贝三种写法,以从女者为多。赢字形体虽多样,但主要是从(厶月)、从火。厶是巳字倒书;月即肉,从肉以示该字与虫类有关。 

赢字的构形,除厶字下连接月字外,还与从火的__形相连,此即呈S形的蛇形。蛇形中的︽,象征闪烁的火光,与商代铜器上饰火形纹样相同。 

西周时期赢的字形从蛇,音为厶(以),义为火,形音义齐备。赢字的写法,反映了它在使用、流传中出现的、由图形字而为形声文字的状况。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商代火纹蛇形图像或与西周时期的赢字有关。 

厶是巳字倒书,巳字则是蛇的象形。巳字比以字出现的时间早。早期文字正书、倒书无差别,故《广雅·释言》云:“巳,以也”。此说至确。 

笔者认为:周代的嬴字和商代的火纹蛇形图像以及汉代以后文献中对巳字的诠释,为探讨此字之源提供了思路。《论衡》云:“巳,火也”,“巳,蛇也”,即由此而言。 

在文字产生的过程中,有物可据的多采用象形来表示;无物可象的,以采用借喻之法表示。赢字的形、音、义所反映的早期文字中一些抽象字遗留的性状,反证使用借喻法的存在与合理。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高强:

秦都雍时间考

王国维先生认为秦人有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九座都城。其中宝鸡占据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四座,而以雍城建都时间最长。秦都雍时间到底有多长?学界有三种说法:253年;294年;327年。起始时间均为秦德公元年,此无争议。但对迁离雍城的时间,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秦都曾由雍城迁往泾阳,再由泾阳迁往栎阳,最后由栎阳迁往咸阳。

秦都实际上是从雍城直接迁往咸阳的,泾阳、栎阳并非都城。理由之一:《史记·秦本纪》说“徙治栎阳”、“城栎阳”、“县栎阳”,从未称都栎阳、都泾阳。《史记·商君列传》载:“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迁都之。”这说明司马迁并不认为泾阳、栎阳是都城。理由之二:记载秦从雍城迁都泾阳、栎阳的是《帝王世纪》、《括地志》、《史记集解》等晚出的典籍,应以《史记》为本。理由之三:考古发掘表明,秦雍城面积有1000万平方米,秦咸阳面积有4000万平方米,秦栎阳面积400平方米,城墙建筑也很粗率,与秦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而泾阳为秦都之遗迹和确切地望更是无从知晓。理由之四:泾阳和栎阳都距离秦魏相争的河西地不远,且当时秦处于守势,不可能将国都迁往如此危险之地。

秦都邑有三种类型:一是早期封地,类似大型聚落中心,如西犬丘、秦邑等;二是长期都城,如雍城、咸阳,均在百年以上;三是为了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短期设置的临时都邑,如汧邑、平阳、泾阳、栎阳。泾阳、栎阳是秦灵公、秦献公为了争夺河西地设置的前敌指挥中心,抑或也是秦灵公、秦献公与雍城旧贵族斗争时的避风港和指挥所。

因此,秦都雍的时间应该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 ,应为327年。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勇:

夏朝夷夏关系新说

1933年,傅斯年发表《夷夏东西说》一文,提出夏商周三代在政治地理上表现为夷夏东西对立两个系统的观点,在学术界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影响。但细考史实,夏代无论是夷与夏的冲突与对立,还是东夷对夏王朝天下共主地位的认同和臣服,都是一个统一贵族国家内部发生的事。因此,夏朝的夷夏关系单用东西对立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所谓夏朝统治包括夷人区域也只有从夏朝国家结构层面来理解,才能真正认清历史的本相。

甘肃《天水日报》社高级编辑王若冰:

嬴族:古老的太阳部落

——以图腾崇拜和远古神话故事为例

从《史记·秦本纪》女修吞食鸟蛋生下大业以及郯子自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可以看出,嬴族的图腾是一种被称为玄鸟的燕子。因此嬴族先祖少昊被称为白鸟之王。有学者认为嬴族图腾玄鸟其实就是神话传说里太阳中的乌鸟。少昊帝的“昊”字字形为“天上负日”,而嬴族另一个先祖颛顼号高阳也是一个太阳崇拜部族首领。尧帝时期,嬴族先祖羲和受命到西方观日测日,这是历史上嬴族最早沿着太阳的足迹西行的记载。羲和最初到达古代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西汉水上游的崦嵫山(甘肃天水境内)。后来我国神话里的扶桑载日以及夸父逐日的故事,就发生在嬴族最早生活的现在莱芜泰安一带。从各种迹象可以看出,嬴族是世界东方一个具有浓厚太阳崇拜情结的太阳崇拜部族。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周郢:

 “泰山守”与“泰山司空”:秦代泰山置官考

嬴秦一朝,由于秦始皇、秦二世接踵东巡,“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秦泰山刻石语),加之始皇在此举行的有史以来首次封禅大典,使泰山从方域名山一举升格为国之圣山。但秦代泰山史料传世甚少,诸多史事暧昧难明,新出秦代竹简与封泥上的泰山记录,使人可从中考索秦帝国时期的名山史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印群:

谈春秋时期晋秦殉人墓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秦、晋这两个诸侯国皆位列春秋五霸,都对该时期的社会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秦国是西方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秦文化,而与秦相邻的晋国也有其著称于世的晋文化。由此,通过对春秋时期晋、秦殉人墓的对比有助于揭示其各自的文化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翀:

嬴姓秦公诸器的研究

春秋时期秦国的有铭铜器出土不多,见于著录主要有两件:一件是宋吕大临《考古图》卷七第九至十一页所收秦公钟,为宋仁宗庆历年间叶清臣守长安时所得,现已失传;一件是传说1921年甘肃天水县附件出土的秦公簋。1978年元月宝鸡县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是历来发现春秋秦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共八件,其中钮钟3件,每件铸铭文一篇;甬钟5件,甲乙两件合铸铭文一篇,丙丁戊三件铭文相连。许多学者在这批秦公铜器出土之后写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文章,孙常叙《秦公及王姬钟、镈铭文考释》、李零《春秋秦器试探——新出秦公钟、镈铭与过去著录秦公钟、簋铭文对读》、吴镇烽《新出秦公钟铭考释与相关问题》、林剑鸣《秦公钟、镈铭文释读中的一个问题》、伍仕谦《秦公钟考释》、张天恩《对<秦公钟考释>中的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等等。一些学者认为这次所出土的秦公钟不但可以订补史书对秦国历史记载错误和不足之处,也可以解决传世秦公钟和秦公簋的铸造年代问题。此后关于秦公诸器尚有零星出土:1993年底,香港文物坊肆间出现一批有铭的秦公青铜器和无铭但形制与有铭秦公器相似的器群。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采取果断措施,将其中有铭文的42簋抢救回归,该器群出土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这6件秦器的铭文、形制及其器主的探讨,已有李朝远先生撰文《上海博物馆新获秦公器研究》,刊登于《上海博物馆馆刊》第七期;之后又有文章《新出秦公器铭文与籀文》。19946月美国纽约古董店拉利行(James Lally & Co.)出版的图录里刊载了一对秦公壶。李学勤先生和艾兰在1030日《中国文物报》发表《最新出现的秦公壶》。2003年冬在伦敦亚洲艺术周Christies行又见一件秦公壶。据李朝远先生认为此件秦公壶也应出于大堡子山墓地。并总结大堡子出土的春秋秦公器有:秦公鼎9件(上海博物馆藏4件、礼县缴获2件、美籍华裔收藏家藏3件);秦公簋5件(上海博物馆藏2件、礼县缴获1件、美籍华裔收藏家藏2件);秦公镈2件(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收藏家各藏1件);秦公钟7件(美籍华裔收藏家藏2件、日本MIHO博物馆藏4件);秦公壶3件(纽约曾见一对、伦敦所见1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玮璋:

周金嬴姓小议

周代金文中多见嬴器,器类有鼎、鬲、簋等13种。其年代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 

这些嬴器,有嬴姓男、女做的器;有丈夫为嬴姓之妻作器;有丈夫和嬴姓之妻共同作的器;还有某人为出嫁的嬴姓女子作器。第四种器称作媵器。 

媵器的价值颇高,从铭文可以看到嬴姓和其它国、氏之间的婚姻关系。 

对氏进行诠释,可上朔至战国时代。《谷梁传·宣公九年》曰:“氏者,举族而出之辞也”。《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东汉郑玄曰:“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 

宋人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此说在学界颇为流行。 

不过,金文中男子称氏,妇人也有称氏者。例如《铸叔簠》铭记:“铸叔作赢氏宝簠”,嬴氏为铸叔的夫人。这是女子也可称氏之实证。 

其实,女子称氏在文献中也有实例,说明金文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 

所以,“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的说法显然有点绝对化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苏辉:

战国兵器铭文札记

本文讨论两件新公布的战国纪年兵器:一件是十九年上郡戈,收录在《桐城文物精华》中;另一件是出自甘肃陇县大堡子山的右库工师戈,见于《秦西垂陵区》。

十九年上郡戈据铭文和器形可以判定属秦昭王时期,对于研究当时的兵器督造制度、秦上郡地区的行政等问题有所推进。

右库工师戈铭文的纪年部分虽由于锈蚀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器形和辞例进行大体的分国与断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辉:

 “秦新妻阝虎符”析疑

容庚《秦金文录》1·41②著录有秦新妻阝虎符,卧虎形。铭文在虎脊两侧,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妻阝。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火番 [之]事,虽母(毋)会符,行医殳” 形制接近秦阳陵虎符,文例接近杜虎符。王国维先生考定“符当为秦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唐兰则说符的年代“在秦始皇十七年灭韩置颍川郡之后,廿六年称皇帝之前”。

韩自强先生《记新见淮南王刘安浚遒虎符》指出,阜阳县某收藏家藏有浚遒虎符形与妻阝虎符接近,二器除地名外,文字风格、字数都是一样的。韩文认为浚遒、新妻阝二虎符皆汉淮南王刘安谋反时铸造的,因要与朝廷唱反调,故铭文内容、文字风格皆仿秦文字。

本文以为:1、浚遒在《汉书••地理志》中属九江郡,置于秦王政二十四年,无法否定是秦县。在秦统一之前二年,在该地驻军,制作虎符,是可能的。2、新妻阝见于《战国策•魏一》,又见新出秦封泥。北京杨广泰先生编《新出封泥汇编》0980为“新妻阝丞印12,证明秦代确有“新妻阝”,并非如应召力 所说“汉兴为新妻阝”。新妻阝原为魏地,魏亡于秦统一前四年,新妻阝入秦,下限即此年。3妻阝西汉时属汝南郡,与刘安淮南并不相连,刘安不可能调动该地驻军。又刘安伪作符节,应依汉之制度,否则会授人以柄,而新妻阝虎符形制、铭文与汉符绝不相同。刘安熟谙历史,以“行仁义”为号召,不大可能仿暴秦文字风格。

由以上三点,我仍认定新妻阝虎符为秦虎符。

吕建中:

“嬴有铁官”证

《汉书 •地理志》载“嬴,有铁官。”属泰山郡。长安四年(704),武则天于嬴城复置莱芜县,故《元和郡县图志》莱芜县条下有“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绝。”

在嬴地范围内多次出现与冶铸有关的“□”字铭文,这说明此“□”与嬴铁有莫大关系。联系上文,从简避繁的规律,笔者认为此“□”即简化的“嬴”字,是取其中间部分扁口来代替。如此,史料与出土文物相佐证,“嬴有铁官”才说得理直气壮。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

春秋时期的古莱芜通道、吴齐交通说到“伍子胥冤死”

先秦时期,黄河以东,泰山、沂蒙诸山脉南北、以东以西,齐鲁与中原,齐鲁与江淮及东南吴越之间有多条水陆交通线路。如古济水东北流后在薄姑一带入淄潍平原,南济水经菏水东流入泗,折南流入淮,由泰山、沂蒙诸山分流有淄、潍,南流有汶水、西折南流有泗水,形成多条交通线路。今莱芜地区扼泰山、沂蒙诸山以北,是联结齐鲁、齐吴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和捷径,姑可称“古莱芜通道”。齐、鲁之间的诸多事件发生在这条交通线路上。这条通道在春秋后期成为吴国通往齐国的重要交通线。季札使齐,伍子胥使齐,吴齐艾陵之战,都发生在这条交通线上。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一直被认为是错杀忠良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吴齐关系可知,伍子胥出使托子于鲍氏,其与齐国的暧昧关系授人以柄,直接导致了伍子胥被夫差杀害,伍子胥冤又不冤。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编辑部王戎

莱芜、嬴、牟考

莱芜得名一直未有定论,因山得名的可能性很大。莱芜境内的嬴地得名应与嬴姓有关,嬴地与嬴姓秦国的起源有密切关联。莱芜东部的牟国故城,是古代牟国的封地,《春秋·隐公四年》“莒伐杞,取牟娄”和《春秋·昭公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中提到的牟娄即是此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义华

商王朝的用人策略与秦人的西渐

商人灭夏借助了东夷部族的力量,最先归服商人的东夷部族与商王朝形成密切的关系,秦人祖先即是最先加入商王朝的东夷部族之一。商王朝建立初期,东夷部族成员成为商王朝任用官吏的重要人选,参与中央决策。随着王权的强化,商王朝加强对东夷地区的直接控制,不断向东方拓展,商人在东征的过程也借重已经归服的东夷地区地方势力,到河亶甲时期,商人对东夷地区的强化统治基本完成,东部疆域大体稳定下来。随后,商人的战略重点转向西方。为了对抗西方势力,商人将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的东夷部族迁往西部地区。秦人的祖先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迁往西部。这些东夷部族成为商王朝在西部所依重的力量。秦人祖先对西方势力并非单纯的武力震慑,而是通过与当地部族通婚等方式,开始了本土化过程。从记载较详实的商末历史看,商人因为抚柔西方的需要,任用了一些西方人物为官吏,但这些官吏属于位高权轻的职位。而东方部族的官员,才是掌握实权为商王信用的人。尤其是秦人的祖先及其同族费中、飞廉、恶来等,都是商末最重要的官员。这是商王朝在东、西方同时重用秦人与东夷同族力量的结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赵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侯廷生:

秦嬴政屠城邯郸非史实

秦嬴政对六国的统一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性的结局,关于秦嬴政对灭赵后的处置,一直有个颇为似是而非的说法,认为他在赵亡后立刻到邯郸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后,实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屠杀。为了回答秦始皇是否屠城的问题,我们做了长期的研究,从查阅文献、秦灭赵后对赵王迁以流放作为处置方式看嬴政如何对待赵国、赵国贵族后裔赵歇的存在、赵国赵奢的后人马兴到秦国都城咸阳、赵公子嘉的抗秦斗争及失败后的去向等诸方面考证,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秦嬴政在灭赵之后,没有在邯郸开展大屠杀的结论,其所谓的报复行为,只不过是“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的一个较小范围的行动,是因为邯郸有其母后家仇人而为之,不存在大规模的屠城之举。从上述各赵氏在秦代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们是受到特殊、乃至一定的优渥待遇的。至于其中的奥秘,除了这里所作的部分梳理外,我们还将有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国际学术动态》编辑部许淳熙:

嬴文化历史传说的特色与价值

历史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内心的愿望、期盼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的基础。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各自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故事。像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杨府侯王传说故事;发端于内蒙草原地区的成吉思汗之历史传说等。在我国蔚为大观的传统文化中,嬴文化因集地域文化与姓氏文化于一体,因而包含着众多极具特色的历史传说。

嬴文化历史传说故事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与价值。诸如“豪迈艰辛的英雄史诗”、“ 引人入胜的跌宕情节”和“丰富多彩的神奇描述”等方面的嬴文化传说故事特色;也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 等方面的嬴文化历史传说故事的现代价值。

泰山网总编马东盈:

秦始皇与莱芜孟姜女传说再研究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华大地流传甚广,甚至已经超越了国界。莱芜是孟姜女传说流传的重要区域,这固然是由于境内齐长城的存在,使得传说本身得以生长,而莱芜更是秦始皇祖里——“嬴”之所在,留下了始皇东巡的足迹。莱芜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虽然借力于齐长城的触发,更主要是始皇嬴地寻根活动之后民众历史记忆的体现。

山东嬴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家文:

从民俗、地名、传说诸方面说“嬴秦与莱芜”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秦人起源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考证和讨论。经过近年来史学专家和史学爱好者的努力,嬴秦起源地逐步浮出水面。他们或依据古文献记载,或依据考古发现,推断出嬴秦起源于东方,起源于泰山东麓嬴汶河畔的莱芜。

而今,在嬴牟大地上依旧保留着许多嬴秦的信息,与莱芜为“伯益初始封地·秦皇第一祖里”这一史学观点相互印证。

一、玄鸟(燕子)崇拜:源自上古时代的古老习俗;二、“秦始皇他老奶奶那个时候的……”——一句在莱芜广为流传的古老的俗语;三、莱芜诸多地名:暗含秦始皇的嬴地情节;四、莱芜民间传说中的嬴秦信息;五、“孟姜女纪铭”碑:一段刻在石头上的始皇大帝与莱芜的渊源。

古老的嬴牟大地就像一本尘封已久的厚重书卷,有待于人们拂去尘埃,细细研读。不久的将来,“伯益初始封地·秦皇第一祖里”的形象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莱芜文学》编辑部王敦东:

秦始皇东巡神话传说两则

千古一帝秦始皇与嬴城莱芜的传说与故事,民间流传已久,版本众多,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些传说与故事绝非空穴来风,足以说明秦始皇与东方、与莱芜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44741号-1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人民防空大楼307室 电话:0634-6077278 邮箱:laiwuyqwh@163.com 网址:www.yingqinwenhua.cn